比特币在中国被禁了:监管红线与风险警示

比特币作为最早出现的虚拟货币,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投资热潮,但在中国,其相关业务活动早已被明确禁止。这一监管态度的背后,是对金融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坚决维护。

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彻底划清了比特币的监管红线。通知明确指出,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,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其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与法定货币兑换、交易中介、代币发行融资等行为,均被依法取缔。这意味着,在中国境内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比特币的集中交易、结算等业务,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。

追溯监管历程,中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始终以风险防控为核心。早在 2013 年,五部委就发布通知,否定比特币的货币属性;2017 年,监管部门叫停首次代币发行(ICO),并关闭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。随着比特币交易炒作愈演愈烈,其引发的金融风险日益凸显 —— 价格剧烈波动导致投资者巨亏、被用于洗钱和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、消耗大量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,促使监管政策不断收紧,最终形成全面禁止的态势。

禁令实施后,境内比特币交易平台纷纷关停,支付机构停止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,矿场也逐步退出市场。这一系列举措有效遏制了比特币交易炒作的蔓延,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。但仍有少数人通过境外平台或私下交易规避监管,这种行为不仅面临资产损失风险(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纠纷难以维权),还可能因参与非法金融活动被追究责任。

需要明确的是,中国禁止的是比特币相关业务活动,而非简单 “禁止持有”,但持有行为同样不受法律保护,风险需完全自担。面对 “比特币在中国被禁” 的明确监管信号,公众应认清虚拟货币的本质和风险,远离交易炒作,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,守护自身财产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