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 LABUBU 币、特朗普币等 MEME 币的暴涨暴跌背后,“MEME 币创始人” 始终是隐藏在情绪泡沫中的关键推手。与 Solana、波场等技术型项目创始人不同,他们既非深耕区块链的开发者,也非布局生态的创业者,而是精通流量炒作与资本游戏的 “操盘手”—— 其核心目标不是创造价值,而是通过制造热度收割韭菜,特朗普币背后的孙宇晨正是这类角色的典型代表。
MEME 币创始人的核心画像,是 “热点猎手 + 流量贩子” 的结合体。他们深谙 “情绪即价值” 的投机逻辑,自身往往带着强烈的话题标签:孙宇晨以 “波场创始人”“巴菲特午餐拍得者” 等身份为噱头,天然具备流量号召力;另一些匿名创始人则擅长绑定公共 IP,如借特朗普竞选、热门影视角色等快速引爆话题。这类创始人普遍缺乏技术背景,其团队鲜少公开代码审计报告,甚至连核心成员信息都刻意模糊,与 ARB 币背后透明的开发团队形成鲜明反差。对他们而言,“创始人” 身份本身就是炒作工具,而非责任载体。
其运作手法高度模式化,本质是 “流量变现 + 资金收割” 的闭环。第一步是 “造梗绑定”:通过名人背书、事件营销制造共识,如特朗普币直接以政治人物命名,孙宇晨则豪掷 1.4 亿元成为持币榜首并出席私人晚宴,用 “政商联动” 假象刺激市场;第二步是 “控盘预热”:通过集中持有初始代币(前 10 名地址持仓常超 90%)、锁仓少量流动性制造稀缺感,这类痕迹可在 Solscan 等区块链浏览器中清晰追溯;第三步是 “拉高出货”:借助社交平台刷量、水军造势推高币价,待普通投资者跟风入场后,通过大额转账集中套现 —— 特朗普币 75 亿美元市值蒸发的背后,正是创始人团队与早期大户的精准撤离。
争议与风险,是 MEME 币创始人的固有底色。他们的运作模式普遍涉嫌违规:孙宇晨就因操纵市场、洗钱等罪名被美国 SEC 起诉,其控制的交易所曾为非法资金流动提供便利;更隐蔽的风险在于 “匿名跑路”,多数 MEME 币创始人采用化名,待套现后注销社交账号、清空服务器,受害者连追责对象都无法锁定。这种 “赚快钱就走” 的逻辑,与波场等项目 “持续生态建设” 的路径截然不同 —— 后者即便有价格波动,仍有技术与应用作为支撑,而 MEME 币创始人撤离后,代币便沦为毫无价值的数字垃圾。
识别这类创始人的骗局,链上数据是最有力的武器。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可见:正规项目创始人地址与团队持仓公开透明,且有长期锁仓承诺;而 MEME 币创始人的关联地址往往存在 “集中转入 - 分散派发 - 批量转出” 的异常轨迹,孙宇晨在特朗普币中的持仓变动与价格异动完全同步,就是典型的操控信号。此外,若创始人团队拒绝公开身份、回避合规问询,或项目白皮书充斥营销话术却无技术细节,基本可判定为诈骗。
MEME 币创始人的狂欢,终究建立在投机泡沫之上。他们用流量取代技术,用炒作替代落地,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精神异化为 “收割中心化” 的工具。随着监管对操纵市场行为的打击升级,以及投资者对链上数据验证意识的提升,这类 “操盘手” 的生存空间正不断压缩。这场游戏的终局早已注定:创始人带着收割的财富离场,留下一地鸡毛的投资者,以及对加密行业信任的严重透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