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虚拟币被抓一般判几年?” 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答案,量刑完全取决于具体行为触犯的罪名与情节严重程度。我国虽未将持有虚拟币直接入刑,但涉虚拟币的诈骗、洗钱、非法集资等行为早已被严厉打击,刑期从几个月到无期徒刑不等,2024-2025 年的多起判例清晰揭示了法律的惩戒尺度。
最常见的重罪是集资诈骗罪,量刑最重可达无期徒刑。2024 年广东法院审理的 “CGC 币” 案中,熊某某自创虚拟货币,通过操控虚假 K 线、承诺每日增值诱骗投资,涉案泰达币价值超 1 亿元,最终以集资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 15 年,罚金 50 万元。这类案件中,若涉案金额特别巨大(通常超 500 万元)或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,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,这也是涉虚拟币犯罪的最高刑罚。
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是 “帮凶” 的常见罪名,刑期多在 3 年以下。2025 年浙江象山案例中,柳某仅因帮他人转移虚拟币交易现金 23 万元赚取好处费,就以该罪被判有期徒刑 11 个月,缓刑 1 年 4 个月。若涉案金额超 10 万元或多次参与,刑期会升至 3-7 年,2024 年福建一男子帮电诈团伙 “洗白” 虚拟币赃款 80 万元,最终获刑 4 年。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(帮信罪)则针对技术支持或引流行为,刑期通常在 3 年以下。“CGC 币” 案中的技术开发者蔡某,因为诈骗平台提供软件研发,以帮信罪被判有期徒刑 1 年,与盗窃罪数罪并罚后执行 3 年。实践中,为虚拟币骗局搭建网站、开发 APP、拉人入群的 “工具人”,即便未直接接触资金,只要情节严重(如帮助 3 人以上犯罪),就可能构成此罪。
盗窃罪的量刑与虚拟币价值直接挂钩。蔡某在研发软件时截留 1.2 万枚泰达币(价值约 8.16 万元),以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 2 年 6 个月。若盗窃虚拟币价值超 30 万元,将被认定为 “数额特别巨大”,刑期可达 10 年以上。司法实践中,虚拟币价值通常按购入价或销赃数额计算,确保罪责刑相适应。
影响量刑的关键因素包括涉案金额、角色地位与认罪态度。主犯、涉案金额巨大者必重判,而从犯、自愿退赔或认罪认罚者可从轻处理。柳某因主动退赃且认罪认罚,获得缓刑机会;蔡某因盗窃部分未遂,刑期从 3 年减至 2 年 6 个月,这些都体现了司法的宽严相济。
总之,“虚拟币被抓一般判几年” 的答案因人而异,但核心规律明确:涉虚拟币犯罪已形成完整惩戒体系,从 “操盘手” 到 “帮凶” 均难逃追责。远离虚拟币相关的任何违法活动,才是避免牢狱之灾的唯一选择。